
宜兴市葛盛陶庄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 地址:中国·江苏省宜兴市陶都路183号
- 邮编:214206
- 手机:13506151386(陈经理)
- 电话:0510-87498356
- 邮箱:yxgetao@163.com
- QQ服务:454654937


2018年11月8日,伴随着丝丝冷雨,葛韬老师前往宜兴博物馆参观以“均临天下”为题的谈伟光先生珍藏明清宜兴均陶展。本次展览以明、清及民国时期生产的均陶精品为主,共计208件,其中大部分作品为“宜均”陶缸。这些经历了几百年时间跨度的艺术臻品,演绎了宜兴均陶工艺的前世今生,也凝聚了无数物质、情感、智慧财富,让人在一种穿越时空的感受中,体验生活和艺术的命运交错。
宜兴均陶,即宜兴均釉陶器,以其独具匠心、妙手生花的拇指堆花工艺和温润醇厚、朦胧静雅的釉色,成为世界陶瓷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2014年,宜兴均陶制作技艺正式被列入**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明朝以欧姓所制最为成功,釉层较厚,有天青、天蓝、芸豆、月白等色,胎有紫泥、白泥两种,时称"欧窑",在日本享有盛誉,清雍正年间开始进入皇宫。至清代乾隆、嘉庆间葛明祥、葛源祥所制见著,釉彩丰富,色泽蓝晕比欧窑进步。
而葛韬老师的祖上,正是做均陶的行家里――葛氏家族,作为“葛陶”“葛窑”的第三十六代传人,从艺紫砂三十年的葛韬老师,在一件件精美的均陶展品前驻足、凝视、端详,并向身边的女儿讲述着有有关葛家与“宜均”之间的故事。 作为一名紫砂手艺人,均陶的发展对紫砂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们所采用的成型技术皆为与传统拉坯成型不同的打泥板成型技术。观展中,葛韬老师被琳琅满目的明清宜均作品深深吸引,时而对其成型方式模拟讲解。时而对其高超的装饰技艺表示赞叹。 而在众多的展品之中,葛老师还激动地找到了几件“葛窑”作品,其中一件底部清晰地刻着“葛明祥造”的章款。 葛明祥(1736―1811),即出生于乾隆元年,卒于嘉庆十六年,宜兴丁山人,与弟葛源祥(1742-1820)均善仿钧釉瓶类器物,呈蓝色翠毛釉,底部有葛明祥或葛源祥三字印章款了,制品以火钵、花瓶、花盆、水盂居多,釉彩丰富、均釉独绝,清代寂园叟的《雅》中对其“灰中有蓝晕,艳若蝴蝶花”之美称,其中精品也逐渐进入宫廷,成为宫廷御制。但不仅在宜兴、在中国,他们制作的均釉产品甚至声名远扬国外,传入日本后被称为“海参釉”(又名“海鼠釉”),深受东洋客户的推崇;而他俩做的龙缸、花缸畅销南洋以外,许多名贵产品外商都以高价收买后转手至秘鲁、西班牙、墨西哥、智利和欧洲各地,从此在国际上树起了“宜兴葛窑”这块响亮的牌子。 而到了民国期间,丁蜀葛氏家族中涌现出一位杰出人物――葛沐春,他不仅是一个兴陶兴教的传奇人物,而且还是一名具有新思想、民主开明有见识的爱国人士,他为宜兴的陶瓷工业发展和教育发展都作出了很多贡献。 展览中,葛韬老师拿起刻有“葛木春”款的均陶作品,向在场的人们讲述起了这位曾叔祖父的故事。 葛沐春,1886年出生于陶器世家,父辈遵循“读书乃修身之本”的古训,自幼让其读书入学。他刻苦好学,后考入无锡“省立江苏第三师范学堂”学习。 作为师范毕业生, 1903毕业后立即立足教育,为响应辛亥革命后实业与教育救国的号召,在宜兴丁山白宕创办了丁蜀镇**所洋学堂“新民小学”(现丁山小学前身),以教育为己任,培养了大批“幼苗”茁壮成长,令当地人民难以忘怀。1950年任宜兴丁蜀私立中学校董会理事长,积极推行新文化教育及白话文教育,很好地推动了丁蜀地区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在发展教育的同时,葛沐春也不忘发展实业。1927年,葛沐春将学校职务转移,开始一心继承陶艺祖业从事陶业。他悉心研制具有民族特色的陶器,对工艺精益求精,先后聘请著名的艺手在造型艺术和釉料上创出新路,其中以氧化钴配制的蓝色釉料,尤为出色,很早就与德国人有着生意往来。葛氏陶艺作品中,代表作有螭龙长方紫砂花盆、兰花型紫砂盆、x釉长方盆、腰圆形x釉盆等,当时上海吴淞路三角小菜场屋顶的“松风园”、“盆景园”所用花盆、水盆等多数为葛沐春承制,葛沐春也和潘汉年、黄金荣、吴蕴初皆保持着良好的朋友关系。1930年,葛沐春邀请文学界众多青年诗人作家到陶都进行创作。 而作为社会人士,葛沐春亦有突出事迹。他30年代时任宜兴陶瓷行会监事长,制定了当时的价格标准;任宜兴县人民代表,丁蜀区工商联主任。 作为近代葛氏陶艺历史上的标志性人物,著名的陶瓷艺术家、实业家以及教育家,葛沐春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后世,更是葛韬老师一直挂在嘴边的榜样与楷模。说起这位先辈,葛韬总是从来都是带着深深的敬意与感情。 作为葛氏后人,葛韬老师自小就立志,要继承发扬葛氏祖辈的教育理念和陶艺精神,自从业以来,无论是进入陶瓷研究所进行陶瓷研究工作,还是跟随壶艺泰斗顾景舟大师身边学习紫砂技艺,都一直坚定初心,近年来则全身心投入到宜兴紫砂文化实践馆的建设,力图将祖辈的陶艺精神传承下去。而目前由葛盛陶庄设计开发的宜兴均釉壶、杯、盏等产品,则继承了家族历史上“葛窑”风格,产品多样,釉色丰富,力求“葛窑”的造物精神在当代得以传承而弘扬。 作为师范毕业生, 1903毕业后立即立足教育,为响应辛亥革命后实业与教育救国的号召,在宜兴丁山白宕创办了丁蜀镇**所洋学堂“新民小学”(现丁山小学前身),以教育为己任,培养了大批“幼苗”茁壮成长,令当地人民难以忘怀。1950年任宜兴丁蜀私立中学校董会理事长,积极推行新文化教育及白话文教育,很好地推动了丁蜀地区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在发展教育的同时,葛沐春也不忘发展实业。1927年,葛沐春将学校职务转移,开始一心继承陶艺祖业从事陶业。他悉心研制具有民族特色的陶器,对工艺精益求精,先后聘请著名的艺手在造型艺术和釉料上创出新路,其中以氧化钴配制的蓝色釉料,尤为出色,很早就与德国人有着生意往来。葛氏陶艺作品中,代表作有螭龙长方紫砂花盆、兰花型紫砂盆、x釉长方盆、腰圆形x釉盆等,当时上海吴淞路三角小菜场屋顶的“松风园”、“盆景园”所用花盆、水盆等多数为葛沐春承制,葛沐春也和潘汉年、黄金荣、吴蕴初皆保持着良好的朋友关系。1930年,葛沐春邀请文学界众多青年诗人作家到陶都进行创作。 而作为社会人士,葛沐春亦有突出事迹。他30年代时任宜兴陶瓷行会监事长,制定了当时的价格标准;任宜兴县人民代表,丁蜀区工商联主任。 作为近代葛氏陶艺历史上的标志性人物,著名的陶瓷艺术家、实业家以及教育家,葛沐春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后世,更是葛韬老师一直挂在嘴边的榜样与楷模。说起这位先辈,葛韬总是从来都是带着深深的敬意与感情。 作为葛氏后人,葛韬老师自小就立志,要继承发扬葛氏祖辈的教育理念和陶艺精神,自从业以来,无论是进入陶瓷研究所进行陶瓷研究工作,还是跟随壶艺泰斗顾景舟大师身边学习紫砂技艺,都一直坚定初心,近年来则全身心投入到宜兴紫砂文化实践馆的建设,力图将祖辈的陶艺精神传承下去。而目前由葛盛陶庄设计开发的宜兴均釉壶、杯、盏等产品,则继承了家族历史上“葛窑”风格,产品多样,釉色丰富,力求“葛窑”的造物精神在当代得以传承而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