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宜兴市葛盛陶庄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陶庄快迅
黄龙山矿区分布及主要出产矿料
作者:admin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12-03-10  访问量:690次
摘要:江苏宜兴葛盛陶庄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葛盛陶庄)由著名紫砂工艺美术师葛韬先生于1996年创建,是一站式体验中国紫砂文化的科普教育基地,是国内外宾朋了解体验紫砂文化的窗口。
    宜兴紫砂产于鼎蜀镇,其中以黄龙山紫砂最为优异。但有信息披露我国其他地方也有紫砂矿蕴藏,如安徽广德、浙江梅山、辽宁喀左、陕西、陕西、广西、广东等。丁山地质构造为沉积岩,这是宜兴紫砂生成的特殊地质条件,安徽广德、浙江梅山,与丁山基本山为同一地址构造。其他地区地质构造,有待进一步研究。
    丁山,行政区划为丁蜀镇,下还有伏东、湖父,也分布着紫砂(或类似紫砂的)矿源,俗称外山泥。但是根据目前的研究结果,这些外省、外山紫砂,与黄龙山紫砂的理化指标确有不同,妙道近期就在做这方面的具体研究,以便用科学数据说话。
    最近,很多吧友让我鉴定作品泥料,一些泥料具有明显的原矿特点,但是我在黄龙山矿区确实未发现过,加之无法看到实物,吧友们提供的信息也往往未尽充分,所以,也无法回答这些矿料是不是紫砂的问题,甚至也无法回答是不是宜兴紫砂、黄龙山紫砂的问题。因此,决定根据两年来对出矿情况的持续跟踪观察,写一篇黄龙山紫砂矿区及主要出产的矿料。需要说明的是,现在写这篇文章时机还未成熟,如果有矿料、成品的照片相配,则才毕其功于一役。本篇,只能作为阶段性研究成果,希望对消费者判断作品泥料出处有所帮助。
丁山,自古陶业发达,紫砂,只是其中的一个比较小的分支,紫砂的生产制作基本上分布在丁山的东北面,上袁村(现改为紫砂村)、中袁村、西望村(现在为尹家村)、双桥村。西南部的芳溪村,1980年代开始以贩卖老壶起步,主要做台湾人生意,老壶逐渐淘尽,就开始以做老壶(也即高仿老壶)、新壶做旧为主业。
    黄龙山,在丁山老镇的东北部,而属于黄龙山南麓的蠡蜀,因为开采条件较好,所以民国以前,紫砂矿基本上都在这里开采,民国期间矿井透水,矿区淹没,后来,改造成大水潭小公园。
    实际上,在大水潭矿区开采之时,就有人在黄龙山上挖矿,因为是“非主流”,所以这些宕口被叫做野宕,黄龙山西边(也即今天所称的“龙头”),则被称作野山(野山红皮龙,就这样的由来)。
    黄龙山,浅表土之下即为岩石,因为含硫的成分比较多,所以石头的颜色发黄。岩石下面,即为“夹泥”,一种石英之外黏土成分也较多的矿料,可以风化,加工制陶。夹泥里面最嫩的,即为紫砂,总量占夹泥的3%-5%。
    黄龙山在丁蜀镇的西北面,现在,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则逐渐成为镇中心。黄龙山基本为东西走向,稍偏东南西北,西起青龙山东部,东以羊角山为止,南北以紫砂路、双龙路为限,长不到1500米,宽不到500米。自古,丁山人就在黄龙山主体部分采石建房,表层黄石取尽,夹泥的开采就简单些了,所以开始有了野宕,大水潭透水后,紫砂矿的开采就都在黄龙山上了。1955年后,紫砂的生产开始由政府组织,便把主体部分比较大的野宕改造成了矿井,一、二、三、五号井以及台西矿井都分布在这里。除黄龙山主体外,还有南山矿区、团山矿区、宝山矿区、降坡(岗坡)矿区、半坡矿区、青龙山矿区。

黄龙山主体矿区:
    一号井。位于主体中心水塘的西南部,1958年由野宕改扩建而成,1965年就停止开采,遗弃宕口在2002年底被露天开采时毁掉。现在,一号井原址交通条件最差,挖掘运输很不方便,所以来这里的盗挖最少。两年来,这里只出矿过紫泥,但其中少部分是底槽青。
    二号井。位于主体水塘的南面偏东,距1号井大约40米,1965年一号井停止开采后由早期野宕设计改造而成,主副井设计,1981年停止开采,宕口也于露天开采时破坏。两年来, 2号井的位置发现的紫砂矿种比较丰富,有紫泥(部分是底槽青)、本山绿泥、本山段泥、红麻子、黑墩头出矿,其中底槽青有红色和紫色两种。一号井和二号井之间,有品质**的紫泥出矿,2004年禁采以后,这里的宕口挖掘深度海拔**,但出矿数量不多。

    三号井。位于主体水塘东面,2号井的东北面,1965年左右也由野宕改造而成,大约十年以后废弃。三号井位置,有乌泥、白麻子、红麻子、紫泥出矿。其中的白麻子为本矿区所独有,出产的紫泥
    四号井。四号井是**不在黄龙山主体部分的矿井,位于青龙山南面、紫砂之源公园的西边,1972年新建而成,1982年二期工程上马。四号井是采掘条件**的矿井,开采规模也是**,1997年因为采掘成本过高而停止开采,主井宕口如今还在。四号井的矿料主要由紫砂原料总厂按照计划供应国营陶瓷企业,其中的紫砂专门工艺当时的紫砂工艺厂,生产性消耗很大。国营原料总厂倒闭时,据说有部分矿料被少数私企老板买走。所以,妙道来丁山两年,四处寻找,也没看到一块确信无疑的四号井矿料,但是,四号井紫砂如今却成了市场**的商业噱头,特别是四号井的低槽青和本山绿泥。去年,修双龙路,四号井井口位置附近出矿了少量紫泥和一些团泥,主要是青灰团泥和紫灰团泥。
    五号井。位于主体水塘的东面,1993年,因为位于台西村,与村里利益的诸多矛盾无法正常经营,遂于11月底转让给台西村继续经营,1999年,由于地下透水关闭。如今这里已经成为半临时的民居,所以无矿可出,但井口依旧存在。台西村除接手经营五号井外,1996年也在五号井南面、三号井东面开矿井,称为台西矿(山上),直到2002年5月才停止开采。
矿井式开采因为各种原因难以为继,但紫砂矿料的需求却持续增长,于是,就有了从2003年之后的私人承包进行的露天开采。由于人世间的问题,露天开采没能持续多久,2004年元旦,宜兴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强宜兴紫砂保护发展议案》,黄龙山矿区全面停止开采。但一年多的露天开采,就形成了今天所看到的大水塘。露天开采时主要出产的矿料是紫泥。那时泥料还很不值钱,但是,今天五号井底槽青却是基四号井底槽青后**的市场卖点。实际上,说是水塘底槽青更为确切。

南山矿区
    翻过主体水塘南面山坡,就进入南山矿区。南山区的南山紫泥很有特点,矿呈红紫,烧成品黄颗粒明显。妙道认为的大红袍、丁山**泥料专家称为“红石头”的矿料,就埋藏在这里的黄石之间。此外,还有几种团泥,但除南山紫泥外,出矿量都很少,特别是大红袍,只能偶然所得。

降坡矿区
    位于四号井与黄龙山之间,现在为紫砂之源公园和陶都路。2005年基本建设时,这里挖出了一种别致的团泥,数量很多,烧成品红里泛黄,黄颗粒明显,因为是新发现品种,就被称为降坡泥。除降坡泥外,其实还有几种很**的团泥,因为数量的原因,商业价值不高,所以大部分被当做建筑垃圾处理,只有少量被好砂之徒捡拾走。去年,在岗坡的**处,又有降坡泥被盗挖出来,随之,又有三、四种很特别的矿料挖出。

宝山矿区
    宝山矿区今天被一些丁山人称为龙头(大水潭称为龙尾),因宝山工业园区(实际上是宝山别墅区)而得名。宝山矿区出产紫砂矿历史比较悠久,今天依然有古宕口,不时有人进去盗挖。宝山矿区的紫砂矿料以团泥为主,其中以红黄泥最为著名,至今未发现紫泥。

半坡矿区、野山矿区
    位于黄龙山主体水塘西边(南面为野山矿区),蕴藏团泥,种类较多。但由于运输条件不好,在这里挖矿经济效益还不如用外山矿冒充黄龙山紫砂倒卖赚钱,所以尽管泥料品质优良,但很少有人来这里盗挖,也很少有人买这里的紫砂:因为运输条件不好,每袋分量不够(足100斤无法翻山越岭)。半坡南面,就为野山矿区。野山矿区以前只出产一种泥料,但是很著名、很独特,这就是野山红皮龙。最近,在红皮龙下层,偶尔有红底槽青发现。

青龙山矿区
     青龙山以岩石青灰色而得名,石灰石为主要。有权威资料称,青龙山矿区紫砂储量丰富,但我一直没想明白,氧化钙成分这么高,烧结过程中是否会出现“灰爆”现象?青龙山南,因开采夹泥而形成水塘,水塘傍边,有矿料盗挖,主要是青灰泥和小红泥。需要说明的是,在青龙山南,靠近104国道,去年底扩建双龙路,出来了一种矿料,可做壶。矿料如小红泥状,但烧结后的成品呈团泥状,偏红,颗粒效果明显。淘宝上很多卖家从去年底开始销售这种泥料制作的壶,清水或拼制后以降坡泥、底槽青称谓,五花八门,不一而足。

大水潭矿区
    今天已经成为小公园,老人们晨练晚舞的地方,无矿可出。夏天,一池碧水散发着臭味,蓝藻是罪魁祸首,只有史陶异僧耐得住这个气氛,整天面对着历史慈祥微笑着发呆,很高大,但也很孤独。

学习永无止境 知识绝没定论
努力化繁为简 争取去伪存真
抛砖只为引玉 说理才能服人
笑对匿名谩骂 赐教不吝登门

 

  • 关闭
  • 电话:
    0510-87498356
    手机:
    13506151386

    在线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订阅号

    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