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写过一篇名叫《秤砣》的小文,今天在葛韬身边,又看到一个紫砂“秤砣”;平平淡淡的秤砣,竟是叫人心动,不能平静。秤砣,古名称权,秤杆则叫衡,权衡就是称秤,“权,然后知轻重”,那样,铢、两、斤、钧、石,你是什么分量,就称出来了,物件就公平了。没有秤砣压住,秤杆是无法无天的,一只老鼠会称出大象的斤两。所以,我们今天口头上说得很多的权威、权力、权利、权限、权势、权术、权柄之类,都是从秤砣衍变而来,其中的“关节”,就在于握有秤砣的人。秤砣是无私的,压上秤砣而称不准分量,那就叫“弄权”,像大观园王熙凤那样的人物,权力本来不大,经她一弄,就有人遭殃了。所以,老百姓敬重公平的权力,敬重公平的权威,也就是有法码鉴定的、准确无误的秤砣。
葛韬制作的“秤砣”,是一把茶壶,取名《秦权》。顾名思义,“秦权”是歌颂秦始皇统一中国的,那时中国有许多诸侯国,各自为政,战乱纷飞,秦始皇征战10年,消灭割据称雄的六国,统一了中国,才有了中央集权;同时统一法律、度衡量、货币和文字 ,那时便有了“秤砣”。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因严刑苛法,征租、征役过重,修筑长城,特别是那“焚书坑儒”,给人们留下一个暴君的形象,但他在统一中国、统一法律方面,又是中华民族最杰出的功臣,历史上没人可同他相比的。一把茶壶,要表现如此重大的题材,选择一个“角度”是非常难的。1967年,甘肃省秦安县出土了馒头形秦两诏铜权,被列入**一级保护文物。葛韬看准了这一点,要制作一把“秤砣壶”的念头就在脑子里萌生了。
秤砣拙朴,敦厚,实在,黑色的“铁心肠”,威严,庄重,为人说“公道话”,非它莫属。从不侵犯他人,从不玄耀自己的权威,从不越界用权,只管自己相配的一支秤杆,不用它时,你随便把它扔在哪个角落,它都不吭声。但是,一只秤砣要塑造成一件艺术品,必得要在构思和工艺上下一番功夫,让秤砣“活”起来。天生是葛韬的脑子葛韬的手。这个无法替代的脑子和手。《秦权壶》借用秤砣的“拙”为基础,采用多种工艺结构,这里的壶嘴,是一支秤杆,壶嘴是上翘的,这附合人们的心理,人们买东西,秤“旺”一点,“翘”一点,嘴上不说,心里是高兴的;用点银装饰成秤星,看到这把茶壶时,一溜白星跳入眼帘,不用人告诉你,你就知道这是一支秤了。壶嘴根部,巧妙地点缀上秤钮和秤钩,这个秤钩是朦胧的,而壶把这个秤钩,那就显得大度了。而壶盖上的钮子,一个明显的圆圈,那是用来系秤砣绳的了。壶体忠诚于秤砣,忠诚于“秦两诏铜权”,壶身铭文“始皇二十六年诏……”,那个岁月,离制作这把茶壶的日子正好是2222年。
我们无法考证“秦两诏铜权”的文化底蕴,秦始皇为什么要在一只秤砣上做文章,但可以肯定,这是告诫人们,做事要有度,要有衡,一个物件,一个人,他(它)是什么样的重量,你这个握着权力掌秤的人,要称准,要放在星(心)上啊。
葛盛陶庄出品“辛亥”壶由传统秦权演变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