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手头有一份宜兴“葛盛陶庄”壶友俱乐部的会刊。那是上次参加一个作家协会理事会议时,从这葛盛陶庄庄主葛韬夫妇的工作室里获得的。会刊刊头题字醒目:“以壶为媒、以壶会友、有壶有缘、有福同韵”。会刊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煞是引人。此刊,给我的印象极深,就一直把它珍藏着。
殊不知,自那次会议以后,每遇节假日,我都会如期收到葛盛陶庄发来的短讯。内容要么是节日的美好祝愿、要么是假日亲切的问候,甚或是那诚挚热情的相邀,……我被“葛盛”的这种热情和有心深深地打动,心里就常挂念着想抽空再去走走,可一直是忙于事务而没有付诸行动。
不久,我被应邀出席北京的一个文学作品颁奖会。期间,我和与会文友一道参观了“中国现代文学馆”。在馆内驻足那“冰心作品”的展厅时,我看到冰心女士用过的书桌上,居然还放着一把小巧古朴的宜兴紫砂壶。我看在眼里就在心里想:冰心大师能写出这么多的好作品,说不准这把宜兴的紫砂壶也作了很多贡献呢!不管怎么说,这趟回家后,我要上葛盛陶庄那去一趟,也挑上一把这样的紫砂壶,往自己家里的小书房里一放,或许也会让我沾上点冰心女士的灵气呢?!……可想归想,回来后我还是没有捞上时间立即就去葛盛陶庄。因为,这次北京会议一来一去花了一个星期,回到家一看,早就有一大堆的事务在急等着我去处理了,……
二OO七年五月二十一日,我信手拿起了一张当地的报纸,竟在上面看到了一篇题为《沐春玉兰盆》的文章,读后方知,文中所指的“玉兰盆”原是出自民国年间宜兴丁蜀镇上杰出的兴陶兴教实业家葛沐春之手,而葛沐春与葛韬的曾祖父恰是兄弟,前者是排行老三,后者是排行老四。“沐春玉兰盆”正是葛韬为其取的名字。它高64厘米、宽62厘米,形状是长又似方,面上雕有玉兰花,底座有“宜兴县鼎山葛沐春造”的印章,……盆是葛韬先生从上海一家杂志社的编辑朋友那里取得的。“如今走进葛盛陶庄,里面又多了这件宝贝:沐春玉兰盆。”而且,从这文中获悉,新中国著名的女作家葛琴,也正就是这葛沐春的女儿。说起来,我也曾经读过作家葛琴的一些作品,如《总退却》(鲁迅作序)、《枇杷》等等,内心里对葛琴也很钦佩。而今,这位著名女作家的后裔居然就藏龙卧虎般地藏在咱的身边,真觉是太巧了。既然如此,我这就更觉应该再去葛盛陶庄走走了,应去读读那个宝贝“沐春玉兰盆”,探寻一下葛琴与葛韬这根血脉传承的踪迹,……
于是,选一个晴好的天气,我与文友三两知己相约,真的就走进了葛盛陶庄。记得,以前虽是曾经来过,但仅是走马看花。而今前来,我就“下马看花”。走进庄内的陈列室,风华正茂的葛韬先生,笑眯眯地引我们观看了那只“沐春玉兰盆”,还和颜悦色详细地一一介绍了室内所陈列的各种紫砂、陶瓷产品,让我们心悦诚服。我边听边看,趁便就选购了一把玲珑朴实的紫砂壶,回家就往小书房的台上一放,倒真好似看到了冰心那台上的这把紫砂壶,……末了,葛韬先生还盛情地给我们每人赠了一颗砂泥料做成的“长生果”精品,以作美好的祝愿和留念。我即把它也挂在书房中那块“天道酬勤”书法壁挂的旁边。让我天天看到它,想到须努力争取“妙笔生花”、写出“长生”作品;想到“葛盛陶庄”;想到葛沐春、葛琴、葛韬,......借以自勉!
近期,我又从《宜兴日报》的“阳羡・人文”专版上,读到了《兴陶兴教的传奇人物:葛沐春》这篇文章,获悉原在宜兴丁蜀白宕村的“葛氏家族”,制陶历经了清乾年间、光绪20年至民国时期,至今,已有了六百多年的历史。葛沐春不仅是一个兴陶兴教的传奇人物,而且还是一名具有新思想、民主开明有见识的爱国人士,他给宜兴的陶瓷工业发展史和教育史留下了浓重的一笔。既此,不由得又使我想起了那只“沐春玉兰盆”;想起了葛琴和“葛盛陶庄”;想起了我曾珍藏着的那份《葛盛陶庄》壶友俱乐部的会刊。
进而,我又重新打开了那张“会刊”细读,更觉出这“葛盛陶庄”的魅力确是非同寻常,是她“一花引来百花香”;是她吸引着众多的文朋好友、壶友,“壶文并茂”,提壶相呼,……在会刊的**版上,刊登的是著名作家王蒙参观葛盛陶庄的消息、照片和“壶通大道”的题词,右下端还配有一副对联:“葛盛陶庄闲论道,韬光翠影醉品茗”;第二版上有《扬子晚报》、《新民晚报》、《江南时报》等多家媒体,在2005年7月初,对葛盛陶庄宜兴青年陶艺家葛韬与上海复旦大学著名历史学家葛剑雄教授及上海郑和航海暨国际海洋博览会组委会共同创意并成功制作《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壶》大加赞赏的典型报道;第三、四版是《无锡日报》、《新华日报》等报纸对葛盛陶庄的“三毛紫砂纪念壶”、复旦大学百年校庆“旦复旦兮壶”、“南大百年校庆壶”的媒体介绍,其文其壶相互辉照、抢人眼球。
籍此,我更深地感觉到,葛盛陶庄的紫砂壶,真是名不虚传,引总多的文化人纷至沓来,一展了壶友俱乐部的风采;在那俱乐部会刊的方寸之间,皆彰显出了葛盛陶庄的人丁兴旺;葛盛陶庄庄主那精湛的壶艺、开明的理念,更“承现”了当年“葛氏家族”那“沐春兴陶兴教”的威望;其壶其文也无不折射出女作家葛琴的思想光芒,……
近日,当地的《宜兴日报》,又用一个(A16版)专版,以《葛盛陶庄中国紫砂**文化品牌》为题,重点介绍了葛盛陶庄那不可小视的过去、现状和未来。又一次展示了葛盛陶庄的砂壶精品,是融艺术性与实用性于一体,追求文人气息、书画神韵,气袼高古,书卷气浓郁,壶缘、文缘、人缘、缘缘相通,……其代表作《石瓢壶》、《汉风壶》、《恒基提粱壶》、《永乐提粱壶》和《元首壶》等,更是古朴风雅、引人入胜。
自古文人皆爱茶,但凡饮茶都离不开壶。乃壶上所显图文并茂的镌刻,令众多的文友、壶友细品、细赏,赞叹、收藏。看那葛盛陶庄的砂壶陶器,更觉是溢透着浓浓的(文化气息)笔墨翰香。著名作家王蒙的光顾、《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壶》的闻世、“旦复旦兮壶”和“南大百年校庆纪念壶”的成功亮相,无不都在展示着葛盛陶庄的文化品位和魅力……
元首套壶
可见,茶与壶密不可分,壶与文紧紧相依。自古壶文皆有缘,“葛盛”壶文更相连。她弹奏着“兴陶兴教”的和谐之音,也是文人墨客的好去处。咱也有兴常来凑趣,且在心底里衷心祝愿:葛盛陶庄越办越兴旺,庄美、壶美、人品更美,壶文上乘、德艺双馨,定会勇立宜兴陶都的艺术之林!(欣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