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有条陶都路,陶都路上有个葛盛陶庄。
陶庄不是很大,却装满了江南的景致。风和日丽的日子,满园翠竹清香,鸟儿欢唱;烟雨迷蒙的季节,润碧的雾气又染出水墨丹青般浓浓淡淡的青藤绿萝、灰瓦白墙。虽说陶庄与大路仅一墙之隔,走进去便是一方清净,耳绝了闹市喧哗,心寂了世俗浮躁,只觉得步履悠然、时光悠然,一时竟忘形于它那未凿的本真而涌出一种无法形容的喜悦和微醺的感动……不过,对于到过陶庄的人来说,还有一道景致是绝不会忘记的,这就是葛盛陶庄所承接的百年葛氏家族代代相传的窑火,陶庄主人葛韬所演绎的紫砂手工经典。葛盛之“盛”,正是“成功之器皿,壶也”!
葛韬字泥夫,号耕陶孺子,著名工艺美术师,自幼生长于陶瓷世家,祖上葛明祥早在乾隆年间便在宜兴建窑烧制陶瓷,咸丰年间由葛冀云在上海老北门开设“葛德和”商号,所经营的紫砂陶器均钤有商号印款,讲究质量,价格不二,名扬海内外;而民国年间担任宜兴陶瓷行会监事长的葛沐春则是葛韬的曾祖父,亦是当地窑业大户,当时上海一些盆景园所用的花盆、水盆多为葛沐春承制。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葛韬入“壶艺泰斗”顾景舟大师工作室,师从陶艺大家葛陶中,从捶泥炼泥学起,师法造化,渐渐得道开悟,练就扎实的做壶功夫,一g韬泥、一把韬壶被他“玩”到了纯粹**的地步,把葛窑推向了鼎盛,一脉延展了韬氏茗壶紫砂工艺的品牌与智慧。
葛韬的“韬泥”颇显珍贵,精选自宜兴天然紫砂“圣地”黄龙山。黄龙山深藏富贵,膏脂丰润,泥夫自小与泥矿相伴而“玩”大,对这里再熟悉不过了,每次采掘都是他亲力而为,从中淘炼出优质的“韬泥”原矿,像陶庄珍藏的“葛砂”、“贵妃黄”段泥,在宜兴已属极其稀有之泥料了。
葛韬的“韬壶”称得上是“全手工”艺术。他以恩师的教导用心地拓展着自己做壶的精神境界,立足传统、层出新意,不断提升着自己对紫砂语言的深刻理解与领悟,其作品多次在全国展赛中获奖。他制作的韬式石瓢壶取型传统,又融入了自己的创意,厚重不失大方,清秀不乏底蕴;天圆地方壶立意高古,自然大气,灵爽而不浮滑,沉雄而不僵滞;璞玉壶于泥中透出玉之温润,文雅有致,意趣飘逸;提梁壶在经典上求得新突破,其富有特色的“半拱”壶把与壶体衔接自然,气度传神;孔明扇壶亦是葛韬颇有创意的佳作之一,两把半折开的扇形壶组合为一个套壶,其工艺复杂,装饰夺目,且不失实用之重要价值;太极壶用了黄褐两种比例不同的紫砂泥做成黑白太极壶形,又以藏嘴隐柄的巧妙设计增添了壶的奇特与把玩性,于品茗、赏壶中感悟事物的对立统一、阴阳平衡,进而解读人生之进与退、得与失,可谓是智隐于壶,壶出于神,功在壶外……
“平生了却凡尘事,且向泥心觅道源”。葛韬与五色陶土神交已久,于紫砂陶艺中耕耘多年,深谙泥之秉性、壶之灵性。在他看来,砂中有世界,壶里藏乾坤。紫砂艺术不在于款式的“新旧”,而在于紫砂文化本质的“深浅”。就像一口井,打得深了,冒出来的水自然清新。
葛韬的夫人陈慧华,也是一位制壶名家,曾先后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绍培和**工艺美术师刘建平,而后与葛韬结为伉俪,二人琴瑟和鸣,心手相牵,共事紫砂工艺发展。其代表作合欢壶、秦权壶、掇球壶、吴径提梁壶等深受壶友藏家的喜爱。
在葛盛陶庄,看壶,做壶,赏壶,每天都是人来人往,熙熙攘攘。葛韬夫妇把陶庄布置得温婉亲切,进庄如到家,没有拘束,没有客套,只有悠闲的氛围和幽雅的情趣,更有琳琅满目的紫砂和品茗的清香撩拨着一拨又一拨远来近悦者赞叹的心弦,流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