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宜兴市葛盛陶庄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陶庄快迅
紫砂六记
作者:admin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10-12-20  访问量:834次
摘要:江苏宜兴葛盛陶庄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葛盛陶庄)由著名紫砂工艺美术师葛韬先生于1996年创建,是一站式体验中国紫砂文化的科普教育基地,是国内外宾朋了解体验紫砂文化的窗口。

一、缘起
   紫砂者,五色富贵之土也,生之阳羡,成之妙手,圆不一式,方非一相,为光货则型有度而合矩,为花器则夺天地之巧工.似玉而可实用,如瓷但不远人.含光而不现,有韵而悠远,一器在手,真可悟君子合光同尘,被羯怀玉之意也!
   吾性恬淡山野之人,素不爱金玉铺陈之贵,明珠万斛之豪.独喜据明窗净几间,对满院黄花,邀酒朋诗侣,饮三杯苦茶而已.佳茗相对,焉能无佳器以盛之?紫砂之器,是以为吾之所爱也!
紫砂之美,在何处也?曰泥,曰工,曰型,曰款,世人皆知之,以吾之见,还需加一项曰"",人而无品,不知其可;器之无品,等而下陈.君不见世间人人曰曼生,君不见红尘谈壶必顾老,何也?价昂?工细?泥特?非也!曼生化金石之型,警世之辞于壶,非壶器特优也,实品类超群矣!是以壶已不壶,成文化之名器也!顾老以文人之心,化个人之特点为光器,秀丽,均衡,文雅,工致,所以成一代名师也.使之无文?安能得悟?安能行远?今之工手,多以匠人自得,持一技之能,自以为他人之所不能,便如井底之蛙,终日荒嬉,洋洋不之天地之大也!悲夫!
   玩紫多年,常有所感,今日试为六记,与诸方家议论之,行外之言,博一笑也

   佛说因缘果报,必有前因。作为嗜茶之人,紫砂作为一种与茶文化结合紧密的实用工艺品,实在是不可不知,不可不爱。泡了很多年茶,买了很多年壶,每有心得,则喜不自胜;每吃一”药“,就痛定总结;时间长了,非但不厌,反而成瘾。由新而老,由乱玩而研究,由听人说道到冷静思考,还是有所得的,在这里乱说一些,希望得到大家的指正批评。
   紫砂的魅力,紫砂的特色,到底是什么?在市场上,在网络里,我们听了太多以讹传讹的"故事",有人说泡上茶有"紫气"的,有人说能划着火柴的。如何选一把好壶,此贴我们先从新壶着手,来一起探讨研究一下吧……

白茶、绿茶:是最不适合用紫砂冲泡的,绿茶的色型不太适合用紫砂器皿冲泡,最宜者还是白瓷盖碗和玻璃器皿,如果一定要用紫砂,推荐虚扁、扁鼓等大口浅身筒的器型,不要闷泡,以避免产生熟汤气。
乌龙茶:适合用朱泥小壶冲泡,朱泥一般目数较高,密度大,对高香型茶品的香味吸附损失少。
黑茶:适合用紫泥、段泥中大品壶冲泡,身筒高一些更好。紫泥、段泥泥质较为疏松,利于吸附黑茶类不好的仓味杂味,其交换作用也可以使茶汤的味道更好,身筒高更有闷泡的作用。但熟普由于汤色过浓,容易造成段泥吐黑,应该在试养后再持续泡养。
红茶:适合紫泥、段泥大品壶冲泡,最宜提梁。想象一下,一把提梁,在冬夜泡上温暖的红茶,或者再加入一两朵清香的菊米,该是怎样的温情啊……
例外的是试茶,还是用瓷器吧,感受更加敏锐直接。

二、泥说
   紫砂之为茶器,誉满天下,有明以来,时人趋之若鹜,茶客珍而宝之,为何?材质本身的优势勿庸质疑。数中国几大名陶,建水、钦州、石湾……工艺各有千秋,但抟而为茶器,往往无法与宜兴紫砂相比。传说中异僧所授之“五色之土”,更为这种特殊的陶土平添几分神秘,更加具有魅力。但是也因为这种神秘性,多年来造成关于紫砂泥料的“故事”泛滥,谬论横行,有必要从科学的角度来做一个客观的分析。
    紫砂陶土,成分有些什么?已经有专业机构做过详细的定量分析,氧化硅,养化铝,铁质氧化物,石英质……与其他陶土关键的不同在化学层面上是含铁量较高,在物理层面上是分子层面上的排列特性:所含各类成分的团状体构造,造成团内和团间的双重气孔结构。铁含量高等化学特性造成泥料颜色变化的多样性;特殊物理特性造成泥料透气性强,可塑性高、收缩比小的特点,使泥料利茶、可塑。窑烧变形小;这些都非常有利于作为工艺品,特别是茶具类的工艺品的制作的原料……
   说了这么多物理化学,似乎得于道而失之趣味,但是礼崩乐坏的末法时代中,要寻找一点真相,不用上这样的科学考据工夫,恐怕上当难免。那么,了解这些,便于我们揭穿哪些紫砂的歪理邪说,鉴别哪些市场的“李逵”“李鬼”呢?试举例几种:
 1、绿泥、黑泥有“原矿”:

   紫砂有绿泥、黑泥原矿吗?有多少游客朋友、甚至做茶具的朋友,到宜兴去欢欢喜喜的买回绿油油的一堆”真原矿“壶来?”紫砂是”五色土“哦,绿色的泥巴最贵哦“很多不良从业者就是这么跟您介绍的吧?然而稍有基本化学常识的人都知道,什么成分的氧化物呈绿色,氧化铜,养化钴……所以瓷器的绿蓝色用氧化铜,紫砂的”绿泥“用氧化钴,很正常的啊。而原矿紫砂泥料里会天然含有这些成分吗?没有!那么用硅、用铁……您给我烧出绿色来看看?!同理,紫泥再深也是”黑“不了的,黑料不加氧化锰之类,就只有封窑”捂黑“处理,(也就是用加强炭的附着来加色,说通俗了,就是加烟给他”熏黑“),除此之外,我也想不出别的办法变出”黑料“来。3、谈论泥料的几大拧巴和选择好泥的简易程序。
紫砂乱纷纷,爱者欲断魂,街谈兼巷议,能听有几人?
紫砂是上天赐与茶人的恩物,而在这样众乱纷呈的时代,透过各种心机各怀的媒介,难免也会有各种言论和概念上的昏乱,人一上当受骗多,就容易风声鹤呖,强认死理,其实这样对于玩好壶、喝好茶也是不利的。
列举几种关于泥料最拧巴的、网络上也出现最多的观点,各位方家不要对号入座才好:
1)谈化色变。这年头,做网络壶评家最容易,见到绿的黑的,以添加化料为理由,一律一棒打死就是。其实事物也是要一分为二的,首先,我们一定要看到市场上充斥的那些颜色鲜艳,绿的让人心发慌的东西,是一定要避免多用的……古代人可以疯走行散,瘾君子可以冒死吃河豚,对于这种既不利茶又无欣赏性的化料,还是对它们敬而远之的好。但是,另一方面,在紫砂泥料金字塔的**,确实也有一些很好的”化料“!顾老做君玉的绿泥,施小马做珏提的黑料……都是泥料中多么美的上品啊!我非圣贤,对于这样的好泥,我是愿意做吃河豚的人的!用科学的观点看,金属氧化物是否析出,或者析出是否能控制在对人体可以接受的量内,取决与基础泥料对氧化物的固定能力和氧化物本身的稳定性。如果上面两点都做好了,这类泥料对人体的危害应该是可控的。所以,对任何事物都要做这样的理性分析,盲信盲从和主观武断都是不利于我们开心享受紫砂之美的。
2)底料迷思。天青泥没有了,赵庄小红泥不见了,原生老段难找了……大家就都“底槽青”好了,既显得珍贵,又不太容易招骂。底料真的那么多吗?随便翻看一下紫砂类的网站,几乎快到无站不“底”的程度咯。诚然,带石英质“鸡眼”的底料原矿是还可以找到不少,但是真就到了什么商品壶低档壶都可以用“底料”的程度了吗?存疑。我看这里面就象“大红袍”茶叶一样,有原树的,有原书无性繁殖的,有拼配调味的,更有压跟没谱乱往上靠的……一个道理的吧。我认为您要说自己是原矿底料,至少也得具备泥色紫绛深沉、泥质润泽易泡养、石英质亮点均匀自然的特点吧……否则,就太侮辱“底料”咯
3)名目泛滥。紫、红、本山,这是紫砂的三原色,因为矿料差异和窑温高低,颜色会有深浅;因为泥料拼调和化料添加,色彩会有不同……大家爱紫砂,大家来取名,从古代到今,因为大家的热爱和文人雅士的参与,各种紫砂料的名称层出不穷,“天青”不是青的,“本山绿”不是绿的……名字的美好带给了我们无穷的想象,但也给JS们造成了很大的说故事空间,透过本质看泥料,不管名字变几重,对于玩好紫砂,这很重要……
怎么选好泥料?就新壶而言:未泡养前泥料宜灰黯,不宜贼亮火气;壶面明针后宜颗粒感丰富,不宜过于浆重;陶性宜细腻而有砂质,不宜过粗或过黏;泡养中宜变化快,不宜无变化;宜有吸水性呈亚光漫反射面,不宜不吸水成镜面反射……………
如渠饮水,冷暖自知,这种感悟和惊喜的过程也许就是紫砂给我们的感动所在吧!!

三、工论
有品茗之好者?能不爱佳器乎?时壶建盏,玉碾银匙,茶席茗战,此乐何及?!玩器之乐,考据之趣,正如清人吴大椿所说:人不为无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也!所以真正欲知壶懂壶爱壶者,是必然是要钻研之、探讨之、求正之的!玩壶多年,见过而所谓玩壶说壶之人多矣:有昏昏噩噩,不懂壶却号称靠感觉玩壶的;有不求甚解,不知壶而凭着党同伐异谈壶的;更有甚者,为了一己私利而四处为人做嫁为虎做伥开坛乱讲的……乱象纷呈,乱了好壶的谱,寒了壶民的心,失了紫砂的魂!这一切都非常让我辈爱壶人痛心。下面,就腆着脸,跟各位方家一起再从另一个方面探讨下什么是一件好紫砂作品的问题吧:
一壶之价,泥料几何?做为一种手工艺品,在壶价腾贵,鸡犬升天的今天,泥料的价格在一把壶成本中的比例更是可怜。这样高的附加值,首先就来自工艺品的”工“字,看一把壶在工艺层面的的好坏,我看主要在”三工“上,既”用工、饰工、火工“,一壶在手,泡茶不适用,装饰简陋不当、窑温烧成不对,都是不能在工艺层面算做有所交代的。
首先,壶之为器,存在之基础在乎”用“,出去个别的逸品老壶和建立在陶艺理论基础上的作品外,任何不利于”用“的毛病都决定了一把壶的价值:盖,气孔大小是否合适?盖口壶口吻合度如何?压盖,是否有”天压地“的处理?如截盖,是否能保证与身筒整体线条统一?嘴,嘴型是否适合水流曲线?内壁是否光滑通畅?出水眼是否适合所泡茶品?把,是否利于把持?的子,是否拿取稳当?足,摆放是否稳当?整体,流口和盖口的位置是否合适?明针是否到位?壶内是否修墙刮底?是全手工还是半模具?或者干脆是模子壶?方器线条是否流畅顺直?圆器身筒是否浑圆流畅?筋纹线条是否上下通畅?盖子可否通转?

四、谈型
连日晴雨无定处,乍暖还寒品茗时。
国内承平既久,以茶为嗜者亦日众,近日京师一行,寻访茶肆壶店多处,感慨尤深。一日寻壶之闲,与一美国茶友论及茶事壶道,初吾以其西人,颇不以为意。而此君从自身审美认识出发,论国内名茶,谈紫砂诸品,竟屡有新意,多有为我国人中号爱壶喜茶者所不能道者。别后甚为感概:西人之爱茶者,远来异乡,言谈不便,但以格物之情,热爱之心,遍寻芳茗而品,细研紫瓯而论,始有今日之见地。常见各论坛之上,有极言好茶者,有购之取利者,甚至有图此而为生计者。有几人真舍得放下心来,做如此仔细研究之功夫哉?题外之话,乱言无忌吧。
紫砂之为器,论花样精巧,镂刻百端,不及牙刻砝锒之工;论五色绚烂,美艳光泽,不及五彩青花之属;论笔墨风流,寸纸寸金,不及书画版本之类……然自有明以来,文人骚客,茗士佳人,爱之宝之,价比金玉,何故也?泥色之美,养壶之趣外,形体造型之美感是一大因素也!紫砂的造型艺术有今天的规模,能形成圆非一式,方不一相,光器花货,变幻万端的局面,首先是善于从个兄弟艺术门类中吸取形体的意念,如吸收了瓷器中的僧帽、多穆;其次是善于从自然的万物中吸取和提高,如自然中来的花货各品和筋纹多式;**是历代工匠大师的提高和演变,如石瓢演变后之分:子冶瓢、景洲瓢、汉棠瓢……紫砂本身的易成型、窑烧变化稳定的特性使的多少代的工手们可以根据自身对美的感悟来演绎紫砂形体之美。那么,什么样的形体是紫砂制品特别是紫砂壶应具有的美的标准呢?此问题对如何品鉴一把好壶,如何改变玩家中对紫砂造型研究的无序和混乱状态是非常重要的。一把壶在手,一张照片在眼前,该怎么评价他的造型?好,好在哪里?型走了,走在何处?此一章节,试为各位方家议论之。

五、款议
玩壶已有年矣!有友人至吾寒斋观壶,一壶在手,略做端详,则必定连盖反置之而观其款,此动作因人而或缓或急、或文或粗、或双手或单臂……当是时,必令吾大惊汗下,连呼小心,且作飞身扑救状。友人惊骇之余,每感吾爱壶惜器之心,养成先去盖而观款识之习惯也。此逸事,言之与各位友人一笑,亦可见广大玩壶之人对款识的重视程度也。
言壶玩器中之“款”一项,如人之身份证件,何人所制,何时所成,皆因章款而能有所考。港之大藏家罗桂祥博士在谈及其收藏的文章中曾谈及自己“无款识则不收”的说法,盖因无款则来源泯灭,无所稽考之也。罗博士此言,虽然有失偏饽,按之索壶,可能有藏家失好器,佳品遗于野的遗憾,但是确实说出了工艺品收藏中名款的重要性。这一部分中,笔者将从章款的本身和章款背后的“名头”概念两个层面探讨“款”这和藏壶的重点环节。
玩壶嗜茶的人,纵不是文人雅士,也是吾这等样的“附庸风雅”之徒。一个小小章款,能否文雅可看,能否有金石趣味,其实也大有讲究。历代紫砂名手,纵然是出身市井,失学无文,对将自己的名字留在作品之上这样事关荣誉的事情,也是尽量慎重的和讲究。所以熟悉他们的刻款或印款,对收藏、玩赏、理解紫砂器都非常重要。以大彬壶为例,以大彬之名,历代仿品托款何其之多,但是那笔“绝类褚河南”的好刻款,缺实实在在的难倒了后来的很多仿做之人。而相反的悖论是,如果这个款到位了,很多后托的极精作品也会做为真品被紫砂鉴藏单位鉴定和入藏。现在我们常看到的各类图谱中馆藏“大彬壶”,除了出土考的数把之外,很多都是这种情况,大家可以通过认真的考证和分析,去辩证的认识它们。特别是在对老壶的玩商收藏中,章款的重要性更加突出,明、清、民国,他们冶印的风格和字体都是有显著区别的,乾隆朝朱文无边印、清中晚的花边篆书款、民国的楷书章款……熟悉了各时期的冶印风格和特点,对更好的理解鉴赏这一工艺品类有非常的意义。到了后来特别是近代,很多紫砂名家的印款更是书画名家所做,如王寅春所使用的方章,为蜀山金石篆刻家潘稚亮刻相赠,他宝爱此印并一生使用这方印于壶底。虽然到了今天,随着电脑翻刻的简单易行,名家章款越来越不能作为鉴定紫砂真伪的标准。但是,将章款结合泥、工、型、价位、流传有序等各方面进行综合考量,仍然是可以有效的将中低仿品从我们的视野里驱除出去的。
此外不得不说的是,平日里我们看现在很多新的作品,特别是接近商品类别的一些作品,对章款的粗疏和不讲究已经到了很令人郁闷的境地。小品大印,如乌龟负壳;粗刻乱篆,如鬼画桃符。实在是大煞风景,扰人清视,制壶诸君不可不慎重哉!

六、品论
“品论”一章难开,生性庸懒,忙于俗务故有其因,但实在因为言及于此,必易获罪于当今紫砂界衮衮诸君也!但今日既开此言,必所言绝无遮挡,尽吐玩壶多年之心中块垒而已也!心既为爱紫砂,定然对事不对人而已,悖谬之处,估妄听之,如有所似,纯属巧合,切,切……
嗟夫,人有玩物之好,故索而求之,真可谓上天入地,穷微尽善也!草原取犀象之角,山林寻檀楠之质,深海觅骊龙之珠,天际求陨铁之石……各有所好,各求所喜。同好之人,相示一物而有惊艳处,辄跳踉大呼,神为之窒,思之念之,终年不辍,恨不得朝夕对之放解其痴;路人过客,虽取非和氏之璧、随侯之珠与之,亦可哧之以鼻,贱之以价,弃如弊履,称之“阿堵”,恨其占地塞物而已!所以物之贵贱,利之增减,实在流通之环节,而真爱之者,惟重其心灵感受而已。话言至此,爱物玩物,可不慎重考察,懂其品位,知其贵而进于知其所以贵乎?
紫砂者,阳羡溪头一丸土而已,经火工而成之,亦不过陶质盛器。不曾官窑烧造,不曾素面呈供,生产制作亦无久太远历史。且不论金石书画、竹木牙角、赤金碧玺、软玉硬翡之属,仅就陶瓷类作品言之:论精工描绘,烧制艰难,不敌斗彩珐琅;论高雅清丽,郁郁文华,逊于青花龙泉;论金丝铁线,五色变幻,远输哥弟钧定;谈雕塑精工,绘型绘色,差堪石湾公仔……而紫砂有何可伺之处,可令我等迷壶爱紫之士痴迷若是焉?
吾尝戏语与爱壶之客:请试将紫砂茗壶一道,擢开以下四人:曰大彬,曰鸣远,曰大亨,曰景洲者,使之为农为贾,将若何?客彷徨若失,神色萧索,或言光芒已减其七八,或为单纯茗器而已!又试把以下四人:曰吴颐山,曰陈曼生,曰瞿子冶,曰吴大者,将之发归田亩,使不与紫砂有h,将若何?客两鬓汗出,其言懦懦,又言恐几近于粗陋,仅为牛饮之物云云……此笑谈戏语,或以近代所谓无产阶级史观论之,自不必英雄成时势,自有时势可造英雄。嘻,吾辈痴于紫砂,实不冒险敢附会此论,而待后世“英雄”出也!所以紫砂能薄金玉、胜琳琅,以瓦注十千余而世人逐之,实大匠定其型态、琢其期势、精其工艺,而大文人实其文华、美其金实、成其盛名,其工艺之“品”既高、艺术之“品”既满,神韵故事之“品”既成……所以才有今日海内艳之,爱者逐之,丁山全国几十万人食于之也!“品”只重要,可不察乎?
试为其问,与诸同好一论紫砂之品也!




 

  • 关闭
  • 电话:
    0510-87498356
    手机:
    13506151386

    在线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订阅号

    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