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宜兴市葛盛陶庄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 地址:中国·江苏省宜兴市陶都路183号
- 邮编:214206
- 手机:13506151386(陈经理)
- 电话:0510-87498356
- 邮箱:yxgetao@163.com
- QQ服务:454654937


6月18日-6月20日,陕西研学旅行教育组织西安科技大学艺术学院视觉传达2021级78名师生,在葛盛陶庄开展了为期三天的紫砂深度研学之旅。本次研学课程紧凑,从参观紫砂博物馆开始,到紫砂理论科普课,紫砂基础工艺课,紫砂基本工艺制作课,紫砂工艺提高课,**是紫砂赏析和点评课结束。
西安科技大学(X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简称"西科大",位于世界历史名城古都西安,是**“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建设高校,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是陕西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院校之一。
学校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895年成立的北洋大学工学院采矿冶金科,1938年迁并于西北工学院矿冶系,1957年并入西安交通大学,1958年从西安交通大学分出成立独立的西安矿业学院,是当时隶属原煤炭工业部仅有的2所5年制本科院校之一。
01参观陶庄
宜兴葛盛陶庄由著名紫砂工艺美术师葛韬创建于1996年,是一站式体验中国紫砂艺术和文化的科普教育基地。内设黄龙山紫砂原矿馆、紫砂书画院、紫砂科普课堂、紫砂禅修院等,常年接待国内外友人包括法国、日本、韩国、丹麦等来客,并出访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进行陶艺交流。
2016年8月,始建宜兴紫砂文化体验馆新馆,包括紫砂驿站、紫砂书画院、美学生活空间、陶吧、紫砂人才培训中心等约占地8300平方米,以紫砂产品为基础,并提供优质的研学旅行和营地教育服务。
02紫砂理论科普课
紫砂陶器,也称宜兴紫砂、宜兴泥质陶瓷,是中国传统陶瓷艺术中的珍品之一。它起源于中国江苏省宜兴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卓越的工艺。
紫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正德年间(公元1506年-1521年)。当时,宜兴地区的陶工开始利用当地丰富的紫砂土材料,制作出具有独特韵味的茶具和陶器。
在明代末期和清代初期,紫砂陶器逐渐走向繁荣。其精湛的工艺、独特的造型和**的品质使得紫砂作品备受皇家和文人雅士们的喜爱,并逐渐成为名贵的收藏品。
紫砂陶器的特点在于其所使用的原料,即宜兴特有的紫砂土。这种土质细腻、含有丰富的矿物质,经过特殊的处理和精心的手工制作,可以制成色彩纯正、质地坚实、气孔细密的陶瓷作品。它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和透气性,使得泡茶时能够更好地保留茶叶的香气和滋味。
紫砂陶器在20世纪以后逐渐走向国际舞台,成为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的代表之一。它不仅在功能性上满足了人们对茶具的需求,还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审美追求。
至今,紫砂陶艺依然在宜兴地区得到传承和发展。许多杰出的紫砂陶艺家通过创新和独特的设计,赋予紫砂新的形式和内涵。紫砂作品已经成为艺术收藏、礼品赠送以及茶文化交流的重要元素。
03紫砂基础工艺课
认识工具、打泥片泥条
葛韬老师在理论课结束后,开始分班,首先是紫砂的基础工艺课,从认识工具开始,人类文明的进步离不开工具的发明。泥料的无序性,需要工具来约束和规范。
(1)泥搭子:用檀树、枣木、红木等硬质木制成,为打泥条、泥片、捶泥用途。
(2)竹拍子:以竹为材料,依用途需要,大小形制各异。用于方器拍身筒,壶内细部处理,是常备的工具之一。
(3)鳑鮍刀、牙子、挖嘴刀、开口刀:此类用具均以钢铁为材质制成,刀刃锋利、用于切削泥片。形似小鱼和柳叶状,用途极广,每个角度皆有其功能。
(4)各种矩车:有规车、墙车及特殊规格用途的矩车,具圆规功能的工具,主要用于裁制泥片。由竹、木、铁钉制成、调整固定件高低,可取得特殊功能。
(5)木转盘、辘轳:用于制壶时打身筒及制壶的全过程的辅助工具。
工具的用途讲解完后,接着,葛韬老师要求同学们打泥片泥条练习,每一个紫砂艺人都是从这门基本功开始学起。紫砂由于其泥料的可塑性和延展性非常高,耐拍打,手工艺人们用木质的搭子拍打出所需的厚度、直径,俗称“打搭子”。泥条中间与两头、上与下需要拍打的厚度一致,最终必须捶打成3亳米左右的泥条泥片。十片一摞,厚薄大小要基本一样。
学生们在老师的示范和指导下,很快掌握了这项工艺技巧,桌上垒起了一叠叠泥片,泥条也在反复敲打中从薄片到方块,再从方块到薄片的不断练习中掌握了泥料的特性。
04紫砂基本工艺制作课
制作一个小杯
接下来是紫砂基本工艺制作,每个人都可以亲手参与,由陶庄经验丰富的指导老师辅导制作一个紫砂小杯,如何拍打成型,如何围身筒,如何粘结,如何完善细节,如何装饰美观。当一个个精致的小杯从无到有,从粗糙到精致,大家捧着自己的作品,发出了会心的微笑,享受DIY的乐趣,感受到紫砂的魅力,以及工匠那种精益
求精的精神。
05紫砂工艺提高课
制作供春壶
供春壶是明代正德、嘉靖年间,江苏宜兴制砂壶名艺人供春所作的壶。传说他姓龚,名春。供春是一位官员的书童。供春陪同主人在宜兴金沙寺读书时,寺中的一位老和尚很会做紫砂壶,供春就偷偷地学。后来他用老和尚洗手沉淀在缸底的陶泥,仿照金沙寺旁大银杏树的树瘿,也就是树瘤的形状做了一把壶,并刻上树瘿上的花纹。烧成之后,这把壶非常古朴可爱,于是这种仿照自然形态的紫砂壶一下子出了名,人们都叫它供春壶。历来宜兴的紫砂名家高手仿制供春壶的人很多。
06紫砂赏析和点评
成品点评
供春壶是传统的紫砂陶艺作品,具有独特的魅力。葛韬老师对学生们的作品,从造型、肌理、比例和创新几个方面进行赏析点评:
造型:供春壶的造型通常以圆润、稳定为主,整体均衡、流畅。它可以采用各种形式,例如有的同学做成了三角形,石瓢的样式,也是一种创新。不管什么造型,都应符合人们对美的审美要求,既有独特性又不失实用性。
肌理:供春壶的肌理是指表面的纹理、质感等。紫砂泥料的本身就具有细腻而丰富的肌理,通过技艺巧妙地处理,可以展现出丰富的纹路和质感。肌理应该细腻、清晰,呈现出自然而典雅的特点。
比例:供春壶的比例要协调一致,整体感和细部的比例关系要合理。壶盖的大小与壶体、壶钮之间的比例、把手和壶体的比例等都需要被重视。**的供春壶应该在整体和局部之间保持良好的比例关系。
创新:尽管供春壶是传统的陶艺作品,但创新也是重要的要素之一。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创作者可以进行一些新颖的设计和创新的尝试。例如,在造型上加入现代元素,或者在肌理上实验不同的处理技法等,以展示独特的个性和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