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宜兴市葛盛陶庄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 地址:中国·江苏省宜兴市陶都路183号
- 邮编:214206
- 手机:13506151386(陈经理)
- 电话:0510-87498356
- 邮箱:yxgetao@163.com
- QQ服务:454654937


7月4日中国文物交流中心秘书长、知名文物鉴定专家李国强先生一行莅临葛盛陶庄。
李国强先生从事文物研究三十余年,是**级文物评诂专家、文化部艺术品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品鉴定评估专家委员会专家,从古玉、铜镜到青铜器、古陶瓷、唐三彩等,他的鉴定水平在国内文物界享有盛誉。此次参访葛盛陶庄,对陶庄的功能陈展充分肯定,同时对陶庄在非遗传承、让艺术融入生活作了很好的工作指导,希望葛盛陶庄以文物收藏成为民间文化新亮点为契机,实现新时期紫砂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为紫砂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作出新的贡献。
文物是文化的结晶,是时代文明的坐标,葛盛陶庄在创始人、著名紫砂工艺师葛韬先生的带领下,无论从建设规划、产品制作、运营模式和文化传承等诸多方面都体现了工匠精神、创新思维和服务社会的理念。同时也得益于葛氏先辈开创的百年基业、一代宗师、壶艺泰斗顾景舟的指导和葛韬先生对“景舟遗法”的传承发展。现在,葛氏先辈清康熙乾隆年间的葛明祥、葛元祥、清道光年间的葛德和、民国葛沐春和顾景舟大师已成为故人,他们的作品大多也成为了文物。从大的范围来说,紫砂是文玩的一个门类,并且由于其独特的工艺属性和茶文化的结合,使得紫砂在文玩圈里更有其独特性,它不仅需要时间的积累,更需要依附创作者的匠心和文化修养,所以对于紫砂收藏、评估鉴定不仅仅要鉴别其历史年代,更要对每一位作者的艺术特性创作风格掌握得十分到位。
谈起紫砂的缘起和对葛盛陶庄的印象,李国强先生谈了一段趣事,几年前,李先生偕同著名女歌唱家关牧村女士拜访著名文化学者、收藏家、古董鉴赏家马未都先生时,桌上摆放的紫砂主人杯(又名将军杯)即是出自葛盛陶庄葛韬先生之手。作为观复博物馆创始人、中国收藏界十大人物的马未都先生,竟对葛陶紫砂随身左右、爱不释手,甚至可说是“马未都符号”足见葛陶紫砂的魅力,言谈之间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同样作为文物界**鉴定评估专家的李国强先生,一直以来对紫砂收藏鉴赏的特殊性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更有着十分强烈的心愿来到宜兴实地探访,今天终于机缘巧合来到葛盛陶庄考察。
走进陶庄首先吸引李国强先生的便是陶庄二十多年收藏积累的黄龙山原矿紫砂泥,成百上千吨的原矿泥料不仅是品质的保证,更是实力的象征。李先生亲自感受了紫砂泥料的特殊手感,对此赞赏有加,明确指出:此次宜兴之旅最让他印象深刻的就是对原始矿料的直观感知,这是鉴别的起点,也是所有鉴定的最难点,因为很少有人会来到源产地零距离接触到真正优良的紫砂泥料。紫砂壶的绝大多数实用特性都来源于泥料的物理特性,“紫玉金砂”**不是一句夸张的语法修辞,而是对紫砂中肯的形象评价。对于陶庄的三款品牌泥(红颜丹砂康熙红朱砂、紫韵流金东方紫·紫泥、般若妙品菩提砂·段泥),李先生表现了浓厚的兴趣,认为名虽人取,但惟妙惟肖,既表达特征,又呈现吉祥,可谓一语双关。特别是陶庄重视知识产权,品牌保护,李先生认为非常必要。
在参观葛陶历史作品传承馆时,李先生同样对葛氏先辈遗留的制陶作品感受良多:自明代到民国,一系列葛氏产品按照时间线规律排开,时代特征、工艺特性、造型演变...让人一目了然,简直就是一部宜兴制陶简史,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李先生指出:葛氏家族的制陶史就是宜兴自明代以来制陶史的浓缩,从生活用器到陈设用器无不展现整个家族的传承和对艺术的积累。读懂葛陶就是读懂紫砂的开始,而读懂紫砂就是读懂宜兴的开端。
来到宜兴紫砂书画院,对于正在展览中的江苏中青年才俊、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画院画家徐开君先生的书画作品,李先生用了:“色彩对比强烈,设计独具创新”来直观概括。李先生在徐开君先生的一幅用中国古代传统图案和紫砂壶造型相结合的彩墨禅意画前细细观摩,沉思良久,对每一幅画的主题表达,也提出了他自己独特的见解。
在完善陶庄的功能上,他建议以紫砂为龙头,贯穿文物教育培训,可建立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培训基地。
**,李国强先生对这次陶庄之行感到收获满满的,既看到了葛韬先生三十多年的艺术积累,也达到了对紫砂艺术认知的升华。一件好的紫砂艺术品是泥料、做工、书画、雕刻等等诸多因素结合的产物,他是中华文化大家庭里一朵傲娇的奇葩,必定会经得起时间和时代的考验,成为全世界所追捧的艺术收藏大类,得到全人类的传承和保护。同时对葛盛陶庄继续更好传承传播**传统文化、树立丰厚**传统文化形象,彰显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体现紫砂艺术的**魅力和时代风采提出了殷切希望。